泸州古蔺:从红色热土到文旅高地 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样板
泸州古蔺:从红色热土到文旅高地 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样板
泸州古蔺:从红色热土到文旅高地 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样板中新网四川新闻6月17日电 (杨雯涵)日前(rìqián),由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办的“石榴花开天府情·中央主流媒体四川行”采访(cǎifǎng)活动(huódòng)走进泸州市古蔺县太平古镇,实地了解(liǎojiě)当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实践。
胡敬华讲述红军四渡赤水的故事。古蔺县融媒体中心供图(gōngtú)
赤水河畔(pàn)太平古镇一处古朴小院里,竹制纤绳(qiànshéng)环绕,木桌长凳磨得发亮。79岁的(de)胡敬华端坐其间,正为游客(yóukè)讲述红军四渡赤水的故事。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曾是赤水河上的船工,更是太平古镇红色基因的坚定传承者。
胡敬华(hújìnghuá)的(de)父亲胡道财是一名老红军,1935年在一次战斗中负伤后留在太平镇,1953年早逝时(shí),胡敬华年仅7岁。9年后,胡敬华踏上(tàshàng)赤水河成为纤夫,同船的还有父亲的战友江明万。江老讲述的红军故事,在少年胡敬华心中埋下火种。
位于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的太平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镇(míngzhèn)。古镇边上的太平渡(tàipíngdù)渡口是红军长征途中四渡(sìdù)赤水二渡、四渡的主要渡口。很多游客尤其是年轻人,对曾发生在古镇的故事(gùshì)非常好奇,胡敬华经过一番思考,决定在古镇义务为大家讲红色故事。
“只要还有一口气,我就一直讲下去。”1995年开始,胡敬华在自家(zìjiā)院坝摆了四方桌(fāngzhuō)和长凳,搭建讲堂,义务(yìwù)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讲述红色历史。“每场大约1小时,有时一天就是好几场。”在他看来,红军故事需要(xūyào)讲述,红军精神更需要传承。“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年轻人(niánqīngrén)记住这段历史,把长征精神用在建设(jiànshè)家乡上,就像我们船工号子里唱(chàng)的:众人划桨开大船。只有各民族兄弟姐妹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,才能让日子越过越好。”
胡敬华的故事是太平古镇从红色热土迈向文旅融合高地的生动缩影。作为红军(hóngjūn)长征的重要转战地,当时(dāngshí),太平的百姓们争相用(yòng)木船、门板等搭建浮桥,帮助红军渡过赤水河,留下了门板搭浮桥的佳话。至今,256处红军驻地旧址诉说着这段厚重的历史。然而,古镇曾因(yīn)交通(jiāotōng)闭塞、开发滞后,一度陷入“人去楼空”的困境。
转机源于对资源(zīyuán)的深度激活(jīhuó)。太平镇组宣委员雷勇介绍,近年来,古镇在保护原有风貌的基础上,积极开展旅游(lǚyóu)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,包括对古建筑的修缮、电力改造、城镇道路的提升等(děng);同时,还新建咖啡馆(guǎn)、民宿、非遗展示馆、服装馆等业态,以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旅游体验。
作为(zuòwéi)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(de)一部分,太平古镇依托其独特(dútè)的红色文化资源,打造众多红色文化项目。为了进一步丰富文化旅游内涵,古镇还将古蔺当地苗族、彝族等民族文化融入其中。游客可以在民族服装(mínzúfúzhuāng)体验馆内穿一身民族服饰,在古镇留下独特的文化记忆。
“我们打造的(de)(de)‘古镇祈福·迎春百家宴’民俗品牌,吸引汉、苗、彝等多(duō)个民族(mínzú)百余户家庭参与,以长街百家宴架起民族团结(mínzútuánjié)连心桥。此外,融合民族元素创排《四渡赤水(dùchìshuǐ)出奇兵》实景剧、《赤水河上的密电码》情景剧等,推动‘红色文化+民族文化’联动发展。”雷勇说。这些活动不仅赋予古镇更多的文化内涵,也以旅游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。
数据显示,太平古镇2024年(nián)接待游客量(yóukèliàng)50余万人次。截至(zhì)目前,2025年,游客接待量已超过2024年总量的一半,随着7至10月红色教育、研学高峰期的到来,游客数量预计将大幅攀升。
文旅融合的春风吹活古镇经济,也给当地(dāngdì)民众带来致富机会。在古镇新开的咖啡馆里,陈二妹娴熟地制作着咖啡。今年“五一”期间,咖啡馆单日营收超3000元。她正筹划推出“四渡赤水特调”系列主题咖啡,让游客品味(pǐnwèi)咖啡香时(xiāngshí),也感受红色文化(wénhuà)。
“古镇游客多了,大家日子跟着好过。”陈二妹感慨,几年前,为谋生不得不外出打工,如今在(zài)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,钱包鼓了,更能陪伴(péibàn)孩子成长。像(xiàng)咖啡馆一样(yīyàng),纯天然果汁店、民族服饰租赁店等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各展所长,互补共赢。
赤水河(chìshuǐhé)奔腾不息,红色血脉代代相传(dàidàixiāngchuán)。胡敬华在庭院里的讲述(jiǎngshù)声、咖啡馆里飘散的香气、长街百家宴上的欢歌笑语共同谱写着太平古镇的新篇章。这座曾经“沉睡”的古镇正以红色文化为魂、民族团结为韵、文旅(wénlǚ)融合为径,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。(完)
中新网四川新闻6月17日电 (杨雯涵)日前(rìqián),由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办的“石榴花开天府情·中央主流媒体四川行”采访(cǎifǎng)活动(huódòng)走进泸州市古蔺县太平古镇,实地了解(liǎojiě)当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实践。
胡敬华讲述红军四渡赤水的故事。古蔺县融媒体中心供图(gōngtú)
赤水河畔(pàn)太平古镇一处古朴小院里,竹制纤绳(qiànshéng)环绕,木桌长凳磨得发亮。79岁的(de)胡敬华端坐其间,正为游客(yóukè)讲述红军四渡赤水的故事。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曾是赤水河上的船工,更是太平古镇红色基因的坚定传承者。
胡敬华(hújìnghuá)的(de)父亲胡道财是一名老红军,1935年在一次战斗中负伤后留在太平镇,1953年早逝时(shí),胡敬华年仅7岁。9年后,胡敬华踏上(tàshàng)赤水河成为纤夫,同船的还有父亲的战友江明万。江老讲述的红军故事,在少年胡敬华心中埋下火种。
位于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的太平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镇(míngzhèn)。古镇边上的太平渡(tàipíngdù)渡口是红军长征途中四渡(sìdù)赤水二渡、四渡的主要渡口。很多游客尤其是年轻人,对曾发生在古镇的故事(gùshì)非常好奇,胡敬华经过一番思考,决定在古镇义务为大家讲红色故事。
“只要还有一口气,我就一直讲下去。”1995年开始,胡敬华在自家(zìjiā)院坝摆了四方桌(fāngzhuō)和长凳,搭建讲堂,义务(yìwù)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讲述红色历史。“每场大约1小时,有时一天就是好几场。”在他看来,红军故事需要(xūyào)讲述,红军精神更需要传承。“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年轻人(niánqīngrén)记住这段历史,把长征精神用在建设(jiànshè)家乡上,就像我们船工号子里唱(chàng)的:众人划桨开大船。只有各民族兄弟姐妹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,才能让日子越过越好。”
胡敬华的故事是太平古镇从红色热土迈向文旅融合高地的生动缩影。作为红军(hóngjūn)长征的重要转战地,当时(dāngshí),太平的百姓们争相用(yòng)木船、门板等搭建浮桥,帮助红军渡过赤水河,留下了门板搭浮桥的佳话。至今,256处红军驻地旧址诉说着这段厚重的历史。然而,古镇曾因(yīn)交通(jiāotōng)闭塞、开发滞后,一度陷入“人去楼空”的困境。
转机源于对资源(zīyuán)的深度激活(jīhuó)。太平镇组宣委员雷勇介绍,近年来,古镇在保护原有风貌的基础上,积极开展旅游(lǚyóu)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,包括对古建筑的修缮、电力改造、城镇道路的提升等(děng);同时,还新建咖啡馆(guǎn)、民宿、非遗展示馆、服装馆等业态,以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旅游体验。
作为(zuòwéi)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(de)一部分,太平古镇依托其独特(dútè)的红色文化资源,打造众多红色文化项目。为了进一步丰富文化旅游内涵,古镇还将古蔺当地苗族、彝族等民族文化融入其中。游客可以在民族服装(mínzúfúzhuāng)体验馆内穿一身民族服饰,在古镇留下独特的文化记忆。
“我们打造的(de)(de)‘古镇祈福·迎春百家宴’民俗品牌,吸引汉、苗、彝等多(duō)个民族(mínzú)百余户家庭参与,以长街百家宴架起民族团结(mínzútuánjié)连心桥。此外,融合民族元素创排《四渡赤水(dùchìshuǐ)出奇兵》实景剧、《赤水河上的密电码》情景剧等,推动‘红色文化+民族文化’联动发展。”雷勇说。这些活动不仅赋予古镇更多的文化内涵,也以旅游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。
数据显示,太平古镇2024年(nián)接待游客量(yóukèliàng)50余万人次。截至(zhì)目前,2025年,游客接待量已超过2024年总量的一半,随着7至10月红色教育、研学高峰期的到来,游客数量预计将大幅攀升。
文旅融合的春风吹活古镇经济,也给当地(dāngdì)民众带来致富机会。在古镇新开的咖啡馆里,陈二妹娴熟地制作着咖啡。今年“五一”期间,咖啡馆单日营收超3000元。她正筹划推出“四渡赤水特调”系列主题咖啡,让游客品味(pǐnwèi)咖啡香时(xiāngshí),也感受红色文化(wénhuà)。
“古镇游客多了,大家日子跟着好过。”陈二妹感慨,几年前,为谋生不得不外出打工,如今在(zài)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,钱包鼓了,更能陪伴(péibàn)孩子成长。像(xiàng)咖啡馆一样(yīyàng),纯天然果汁店、民族服饰租赁店等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各展所长,互补共赢。
赤水河(chìshuǐhé)奔腾不息,红色血脉代代相传(dàidàixiāngchuán)。胡敬华在庭院里的讲述(jiǎngshù)声、咖啡馆里飘散的香气、长街百家宴上的欢歌笑语共同谱写着太平古镇的新篇章。这座曾经“沉睡”的古镇正以红色文化为魂、民族团结为韵、文旅(wénlǚ)融合为径,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。(完)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